12月7日上午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向远先生为必赢626net入口日语系同学带来了一场题为“汉俳30年的发展史”的精彩讲座。学院副院长王琢先生主持了讲座。
王向远教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、东方文学、中日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,著有《王向远著作集》及各种单行本著作18种,发表论文120余篇。
王教授首先对“俳谐”与“汉俳”两个概念做出了学术上的科学阐释,由此引出“物哀”、“幽玄”、“寂び”与“意気”四个日本文学、文化研究核心理念,并做出了自成一家的深刻解读。他指出,当代日语教学应强调文本“原、译文对照读”的研究方法,应彻底摆脱学术思想的窠臼化。接着,王教授指出了学术界汉俳创作中凸现的三个问题:一、汉俳创作者多数站在个人的社会立场上进行俳句的创作,使得汉俳沾染了强烈的政治色彩,沦为歌功颂德的政治口号。由此他指出,汉俳创作应站在“汉俳”的实质文化内涵角度上加以构造。二、汉俳创作者又多以站在诗人的立场、而非俳人的立场上创作俳句,使得俳句难脱汉诗词的窠臼化。他指出,和歌、连歌多以雅语造就,而俳语实质多为俗语,应避开“雅”的东西。指出俳句创作应凸现其动作感与画面感。三、俳句创作多数立意平庸,构思陈腐,大多丧失了俳句内含的机智、潇洒与新鲜感。他指出,俳句创作不是猎奇,更不是因其体质短小易于书写而进行的恣意挥洒,它是日常化、个人化、生活化的情景的凝练与升华。此后,王教授向大家深刻解读了俳句的体式、体例,即“五七五”的句式,季题、季语,切字、咏叹虚词等核心概念,介绍了汉俳的两种类型:韵俳与散俳,并指出韵俳多带诙谐意味,而散俳更多画面感的风格差别。接着,王教授以自身创作的大量的汉俳为范本,带大家深刻体味了一番“写生”、“自况”、“讽喻”和“惆怅”的汉俳创作基调,道出汉俳创作的风格要求:即小巧、清新、灵动、表露赤子之心的独特韵味。王教授构思奇特、诙谐潇洒的作品激起了在场同学的浓厚兴趣,大家踊跃地提问,王教授均结合中日文学、文化、与其亲身经历,机智幽默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,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。王教授的博学睿智、平易近人,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欢迎,台下掌声经久不息。
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,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、圆满地落下了帷幕。
(白国霖 供稿)